咨询电话:13305142280

圈带动平衡机

米乐体育app官网

湾区产业招商周报|深圳光明国药器械医学影像基地启用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12-09 06:25:30

产品详情

湾区产业招商周报|深圳光明国药器械医学影像基地启用


  10月11日,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大会暨国药多采展鹏会员日走进国药影像活动,在光明区国药影像产业园举行,国药影像园区暨国药器械医学影像联合创新基地正式启用。该创新基地是依托国药器械、国药通用在供应链、生产制造及渠道方面的资源优势,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打造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基于该平台,将开展医疗影像设备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攻关,开展研发合作、技术验证、成果转化、标的并购与资源整合合作。

  10月10日,深圳市财政局就百亿规模平安基金落地深圳召开通气会。据了解,基金规模10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认缴94.5亿元,深圳市引导基金认缴2.6亿元,龙岗金控认缴2.4亿元。基金由深圳市财政局与保险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合作,采取“直投+母基金”的形式,将90%可投金额投向深圳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投资项目,为深圳城市建设、机场、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另10%投向深圳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深圳都市圈(深圳东莞惠州)三座城市最新一周工商产业用地出让14宗,新增公告4宗,合计供应43.4万㎡产业用地,出让产业用地产业监管效益合计年产值/营收≥106.6亿元,年税收/财政贡献≥4亿元。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1,787万元/亩;年产值/营收≥6.0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1,200万元/亩;年财政贡献≥0.5亿元,地均年财政贡献≥100万元/亩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400万元/亩;年产值/营收≥10.2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1,000万元/亩;年税收≥0.51亿元,地均年税收≥50万元/亩

  准入产业:主要生产经营建设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全自动纸板纸箱生产及包装智能机器人研发基地,包括智能原纸、成品仓库、全自动生产物流车间、智能包装机器人研发等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1,178万元/亩;年产值/营收≥1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4,445万元/亩;年税收≥0.03亿元,地均年税收≥111万元/亩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693万元/亩;年产值/营收≥1.0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1,540万元/亩;年税收≥0.13亿元,地均年税收≥207万元/亩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667万元/亩;年产值/营收≥6.0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2,551万元/亩;年税收≥0.18亿元,地均年税收≥77万元/亩

  准入产业:生产经营新能源电芯负极集流体生产设备、电芯组装线、电芯包装线、新能源汽车部件智能组装线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667万元/亩;年产值/营收≥3.2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963万元/亩;年税收≥0.15亿元,地均年税收≥44万元/亩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666万元/亩;年产值/营收≥3.0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1,997万元/亩;年税收≥0.06亿元,地均年税收≥40万元/亩

  准入产业:从事智能体感平衡车、电动滑板车、高档滑板车、运动器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725万元/亩;年产值/营收≥2.2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1,330万元/亩;年税收≥0.09亿元,地均年税收≥54万元/亩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600万元/亩;年产值/营收≥2.4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1,200万元/亩;年税收≥0.1亿元,地均年税收≥50万元/亩

  产业监管:项目投资强度≥667万元/亩;年产值/营收≥8.74亿元,地均年产值/营收≥4,039万元/亩;年税收≥0.15亿元,地均年税收≥69万元/亩

  深圳最新一周村集体厂房等产业用房租赁成交21宗,出租建面约7.4万㎡,位于龙岗区、龙华区、罗湖区、宝安区,平均租金为21.7元/㎡·月。

  深圳最新一周(1007-1013)“20+8”战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有8大产业领域共11家企业新获股权投资,其中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企业各2家,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低空经济与空天、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各1家。

  2、按深圳“20+8”战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分类的国内最新一周新获股权投资企业汇总表

  最新一周(1007-1013)国内统计口径内共发生73起投融资事件,已披露的股权投资总额合计约24.50亿元。其中按深圳“20+8”战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分类统计口径,过去一周国内共有67家企业新获股权投资,已披露的股权投资总额合计约24.50亿元。

  3、按深圳“20+8”战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分类的国内最新一周IPO及已披露并购汇总表

  最新一周(1007-1013)国内重点监测到国内IPO公司共3家,分别位于深交所、北交所、港交所;国内披露已完成的并购事件5起,其中按深圳“20+8”战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分类统计口径,过去一周国内共有5家IPO公司和5起并购事件。

  备注:本表格中仅统计符合深圳“20+8”产业集群类型的企业;统计口径上,最新一周(1007-1013)对应财联社创投通数据周报(1005-1011)、私募通数据周报(1005-1011)、睿兽Pro投融资周报(1005-1011)和36氪融资周报(1005-1011)等平台数据。

  最新一周(1007-1013)投资、上市和并购共142起事件,涉及总金额190.19亿人民币,事件数量按行业排列,前三位是信息技术、生产制造、材料。

  10月10日,深圳市财政局就百亿规模平安基金落地深圳召开通气会。据了解,基金规模100亿元,其中平安人寿认缴94.5亿元,深圳市引导基金认缴2.6亿元,龙岗金控认缴2.4亿元。基金由深圳市财政局与保险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合作,采取“直投+母基金”的形式,将90%可投金额投向深圳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投资项目,为深圳城市建设、机场、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另10%投向深圳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10月11日,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大会暨国药多采展鹏会员日走进国药影像活动,在光明区国药影像产业园举行,国药影像园区暨国药器械医学影像联合创新基地正式启用。该创新基地是依托国药器械、国药通用在供应链、生产制造及渠道方面的资源优势,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打造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基于该平台,将开展医疗影像设备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攻关,开展研发合作、技术验证、成果转化、标的并购与资源整合合作。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工业富联深圳观澜工厂上榜“可持续灯塔工厂”,为广东省首家。据悉,“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最先进的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遴选,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顶配水平。“可持续灯塔工厂”自2021年9月起首批评选发布,旨在表彰在碳减排以及循环经济领域做出优秀表率的领先者,被称为“灯塔中的灯塔”。

  近日,光明科学城直升机专线开通,联想南方基地直升机起降点实现从市内到光明的首飞,标志着光明区在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直升机场是光明区首个对外开放使用的高架直升机场,服务高端商务出行、科研学术交流,今后从光明区乘坐直升机前往市内核心区域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以内。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光明科学城直升机专线开通快速缩短了光明和大湾区其他城市集群的距离。

  10月11日,罗湖区人工智能深度合作场景发布会举行。此次发布会共发布了涵盖19个细致划分领域的49个人AI应用场景。这些场景涉及城区治理、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罗湖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曾德怀在会上提到,罗湖区近年来积极构建AI产业生态,不仅成功打造创新载体,如清水河人工智能集聚区和璞跃中国-大湾区创新中心,还通过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如“算力应用项目最高扶持1000万元”政策。

  10月10日,苹果公司应用研究实验室在河套深圳园区正式建成运营。该实验室定位为苹果公司粤港澳大湾区研发中心,是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外覆盖范围最广的实验室,将发展超过1000人的中外高品质人才开发团队。实验室首期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开展硬件开发、智能制造及本地供应商的联合研发业务,增强对 iPhone、iPad、Apple Vision Pro等产品的测试和研究能力。

  1、广东:“38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规模超万亿元。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逐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围绕创新机制、提升产品、集聚产业、营造环境等,聚焦卡点堵点难点,提出38项重点任务和举措。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规上医药工业规模超5000亿元;争取每年有1至2个创新药、5个以上创新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许可;争取到2027年,培育发展千百亿级企业不低于15家,形成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

  一、完善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链长”的统筹指导下,完善跨部门、重点地区共同参与的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发展高效协同机制,深化“三医协同”,强化研发、审批、生产、经营、应用、监管等环节的统筹协调。定期召开医药行业政企沟通对话会,加强政策宣贯,畅通沟通渠道,共商产业发展。

  二、加大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对创新药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获证、产业化落地、推广应用等全链条各环节予以政策、资金等支持。统筹省科学技术创新战略、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产业基础再造等专项资金,谋划布局“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与健康”“岭南中医药现代化及关键技术装备”“精密仪器设备”等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支持创新药、中药标准化规范化、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科学仪器和试剂、智能生产设备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产业化攻坚。发布我省已获批生物医药创新药械产品目录,并按照“应配尽配”原则,推动加快入院应用。

  三、加快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广东省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华南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持续推进国家基因库二期、人类细胞谱系装置等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人类蛋白质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落户广州。支持广州实验室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深圳河套建设联合实验室,推动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医疗器械可靠性可用性实验室及医用机器人等前沿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实验室建设。

  四、促进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省市联动引进培育一批CRO(合同研发组织)、CMO(合同生产组织)、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TDMO(合同检测、研发和生产组织)、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地市予以资金支持。着力提升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研发服务水平。

  五、推动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和保护。发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运营机构作用,加大专利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力度,促进相关专利技术集聚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实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在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设立国家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充分的利用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快速预审平台,积极发挥专利快速预审通道作用,助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价值专利快速获权。面向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开展海外维权援助工作,持续提升生物医药企业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应对专利侵权风险的能力。

  六、支持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建设。以重大国家战略和临床需求为牵引,聚焦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有转化前景的高水平临床研究。依托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医院,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传承创新中心等为核心,到2027年,建成3—5个具有国内创新引领作用的临床研究平台,开展一批创新药械临床研究。

  七、促进公立医院开展创新药械临床试验。将公立医院建设的临床试验机构支持创新药械开展临床试验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和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水平医院为牵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组建若干临床研究联合体,提供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受试者招募和筛选、生物统计等“一揽子”服务,支持临床试验机构建立创新药械“绿色通道”,全流程提升临床急需创新药械临床试验效率。鼓励高水平医院开展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予以高校、科研机构同等创新支持政策,支持合乎条件的医院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支持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利用自筹资金开展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具备条件的纳入相应层级科研立项。支持省内公立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已上市创新药真实世界研究。完善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协同工作机制,推动设立临床试验技术支撑与资源统筹平台,遴选临床试验机构打造若干高水平临床试验中心。鼓励我省取得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资质的医院按总床位的5%—10%设置临床研究床位,并按国家要求配人配设备。

  八、提升临床研究支撑能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大力引进临床科研人才,组织临床研究骨干赴国内外高水平临床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全方面提升临床科研人员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统计、项目管理及组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能力。提高研究型病房研究能力,支持研究型病房开展主要研究者组团式联合攻关,有组织地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医疗机构间对受试者资源、生物样本库等信息互通,建立资源统筹调度机制,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九、加快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进程。积极争取在广东开展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推动纳入我省创新药试点项目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加强临床试验前置指导和协调对接,支持药物临床试验申办者基于临床试验注册申报材料,先行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对接洽谈,推动临床试验注册申报与临床试验机构内部立项、伦理审查同步开展,完善相应的伦理审查、立项审查等快审机制,优化临床试验启动前机构内部审核流程,促进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获准后快速启动。

  十、建立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结果互认。省内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应逐步加入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结果互认联盟,鼓励外资、合资、民营及股份所有制三级甲等医院主动加入。对多中心临床研究组长单位已批准的伦理审查结果,各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单位须在3个工作日内反馈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意见。加强省伦理质控中心和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指导临床试验机构完善伦理审查委员会工作机制,规范伦理审查流程及要求,推进临床试验机构统一伦理审查规范、合同模板,提供机构项目立项、医学伦理、合同并联审查服务,建立多中心合同审签绿色通道,提升创新药械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服务效率。

  十一、完善临床试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支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规范化建设;细化临床试验监督检查标准,建立完善监管处置及信息通报机制;健全完善临床研究人员培训、职称评价体系,完善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人员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支持开展省内临床试验区域标准、团体标准、专家共识建设。

  十二、提升创新药械技术服务能力。与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共建联合服务机制,为药械研发创新提供更便捷优质服务。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特别审查程序,加快创新药械上市进程。争取每年有1—2个创新药、5个以上创新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许可。

  十三、全面提速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压缩50%,首次注册审评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工作日。属于国家和省级产业政策扶持方向的项目和创新项目,实施研审联动、研检联动、优先审评审批。优化已上市进口产品和省外产品迁入广东省的注册流程。支持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支持医用机器人、新型生物材料、数字疗法等创新业态的研发注册。

  十四、加强承接国家审评审批改革任务能力建设。全方面提升审评、检查、检验技术支撑能力,加强职业化专业化人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授权广东开展辖区内药品重大变更申报前置服务试点,加快药品上市后变更审评审批进程。快速推进放射性药品审评检验能力建设,争取国家授权实施放射性药品检验。持续加强疫苗批签发检验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新型生物技术药物检验能力储备,支持省内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产品、细胞治疗产品等创新生物制品研发。加强在粤全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归口单位建设,积极承接国家药监局标准制修订、创新产品检验评价、上市后产品质量评价、风险监测等技术服务。

  十五、推动建设药械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研检审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药械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加强区域内具有创新潜力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跟踪和培育。搭建审评检查服务、支撑平台,将药品审评检查技术支撑前移。持续开展并优化面向工作站和区域内企业的培训,引导工作站加强政策跟踪、引导和宣传。构建广州黄埔、深圳坪山、佛山三水、中山开发区等一批药品医疗器械研检审综合技术服务平台,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法规咨询、科研合作、成果转化、标准制修订、检验测试等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创新药械产品研发上市。支持在韶关翁源等地开展原料药等药械监管创新。

  十六、推动创新药械在粤产业化。及时跟进国内外临床阶段创新药械研发动态,引进拥有非常良好应用前景的药械在粤产业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若干生物医药平台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设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熟化、产品试制、工艺创新等服务,打造“有组织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创新枢纽。对接国家创新资源,力争更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落户广东,推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和成果在广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东实施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先行先试。加强医疗器械广东创新服务站建设,深化与国家药监局创新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合作,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在广东快速转化。

  十七、构建创新药械挂网采购新机制。对化学药、生物制品和中药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以及创新医用耗材,开辟挂网快速通道,实行企业承诺制,自申报资料通过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挂网采购。对优化重大疾病、罕见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手段空白,以及配合落实国家和省重点改革和创新有关任务的医疗服务和技术,向医疗机构开辟“附条件新增立项”收费,简化流程,加快审批,促进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创新药械发展。

  十八、促进创新药械入院使用。省内公立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创新药械入院有关事宜,必要时随时召开,鼓励外资、合资、民营及股份所有制医疗机构参照落实。结合临床需求,按照“应配尽配”原则将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纳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或用械目录。依法依规加强本省药品、医疗器械和装备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十九、推进医疗设施设施更新换代。充分运用首台(套)、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推动医疗机构与医疗设施企业组织合作,共同开发解决患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医工联合建立医疗设施应用示范基地,提高医疗健康产业整体效益。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优化住院诊疗服务。探索推进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和设备租赁等新模式。

  二十、支持康复辅具、适老化照护器材迭代升级。推动智能助行器、智能助听器、智能护理床、高端助视器、智能照护机器人、智能监护设备等康复辅具、适老化照护器材研发应用,引导养老院、福利院、康养机构等加快康复辅助设备设施迭代升级。支持专业服务机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康复辅具、适老化照护器材租赁业务,促进优质适用产品在以上机构率先推广使用。加强社区、家庭的无障碍设备设施改造,探索实施家庭智能化无障碍环境改造。

  二十一、推动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使用并向新药转化。全面优化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与备案,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提速50%。支持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加强合作,试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省内统一生产、统一质控、统一配送。推动3年以上应用历史的医疗机构制剂在省内医疗机构可调剂使用,合乎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深入挖掘广东省在临床上具有独特优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推进“岭南名方”遴选,建立“岭南名方”品种库,并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医疗机构制剂向新药转化。支持合乎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跨境至澳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

  二十二、强化中药标准引领。加快完善省级中药标准制修订机制,全链条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中药产业升级改造。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药典委员工作站、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等工作平台,联合港澳有关方面共同制定中药湾区标准,快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标准化,引领大湾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三、加快将合乎条件的中药饮片纳入医保目录。按国家规定更新我省医保药品目录,及时将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医保药品纳入我省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医保部门在目录调整时按规定将合乎条件的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饮片,纳入我省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应纳尽纳,满足参保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十四、加强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在省内具备一定条件的医药、化工园区规划建设化学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特色原料药和创新原料药,完善化学药产业链条。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在全国布局和建设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强化源头供给,保障中药产品质量。

  二十五、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颠覆性技术供给,重点发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AI+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新领域新赛道。充分的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开展新型药物设计和筛选、重组抗体设计和合成、新型药物递送材料或递送系统等多领域分析研究。发展化学药及中间体、天然药物、中草药功能组分、药用辅料等生物制造模式。

  二十六、推动仿制药稳步发展。发挥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作用,在保护药品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在原创药专利期满之前的合理期间,支持企业尽快启动仿制药的开发和注册申请,加快仿制药上市进程,满足群众用药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高端仿制药、首仿药、难仿药予以支持。持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全程做好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逐步的提升我省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数量和质量。

  二十七、加强重点药企招引和梯度培育。省市联合制定企业招商意向条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生物制造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高端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未来生命健康产业细分赛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到2027年,培育发展千百亿级企业不低于15家,形成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独角兽”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在我省布局区域分中心。

  二十八、支持数智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支持生物医药工业公司将数智化改造贯穿研发、质量、生产、检验、营销、合规等全生命周期,根据行业特点推进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等子领域数字化转型。对合乎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新设备购置额按珠三角地区不超过20%、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肇庆市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按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支持政策实施)不超过30%比例予以事后奖励,单个支持项目奖励额度不超过1500万元。

  二十九、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生物产业基地、中新(广州)知识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南沙“一城三谷六园”、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深圳南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园、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东莞松山湖生物基地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形成10个以上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三十、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械监管创新发展。充分运用“港澳药械通”政策,加快扩大指定医疗机构和产品范围,探索逐步扩展适用区域范围。对于临床急需的港澳已上市药械产品,优化审批流程,加快临床使用。将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审评时限从200个工作日压缩至80个工作日,上市后变更审批和再注册时限分别缩减50个工作日,加快港澳外用中成药在内地市场上市速度。推进大湾区有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改革,支持大湾区内地九市对接港澳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粤港澳形成互补互动的医药产业链条。

  三十一、优化药品、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备案机制。优化同一药品多次进口、非首次进口药品的进口备案办理流程,支持口岸药监管理部门对进口业务量大、信用记录良好的进口单位简化资料核验和申报流程等,提升药品进口备案工作效率。支持广州市黄埔区、南沙自贸区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对纳入“白名单”的物品进口时无需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加快创新药研发进程。

  三十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广交会、“粤贸全球”等重点展会,支持省内生物医药企业开拓欧美市场,抢占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创新“以医带药带械”模式,全力提升广东生物医药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建设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公司可以提供国别政策、法律和法规、税收政策、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指导企业加强海外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稳健“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组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同步注册上市。

  三十三、加大医药金融支持。落实好科技金融15条政策,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导作用,推进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能力快速提升。培育中长期投资者和“耐心资本”,加快培养组建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化投资团队,统筹用好省创新创业基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等现有政策性基金,研究设立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潜力企业和优质研发管线予以投资支持,围绕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加大投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制造等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早投小”,动员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接受慈善捐赠、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可持续的临床研究投入机制。完善全省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企业赴境内外长期资金市场合适板块上市。

  三十四、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促进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加强数据联通与合作协商,优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研发覆盖创新药械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支持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

  三十五、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合乎条件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将“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纳入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体系统一管理,合乎条件的“互联网+”复诊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原则上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统一管理,并根据服务特点完善协议管理、结算流程和有关指标。

  三十六、稳步推进医疗数据共享应用。支持广州实验室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和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建立健全生物医药全链条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汇交共享机制,研究开展公共数据运营试点。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规章要求,探索推行数据跨境流通“白名单”制度,通过纳入数据授权跨境目录、数据主体授权等模式,实现生物医药企业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探索构建常态化科研数据审核体系,支持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应用研究、医疗等数据资源在大湾区内有序跨境流动。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医疗服务协同创新以及临床和科研应用创新。

  三十七、开展药企和药械宣传推介。积极承办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中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发布会等大型活动。不定期、分片区开展“百企百院粤医行”活动,开展药械新品和重点产品发布推介和院企供需对接,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化应用和新药推广应用。

  三十八、加强医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国内外高水平科研、生产、营销、服务型人才,建设完善生物医药专家智库。充分的发挥国家、省、市人才工程的联动叠加效应,依托重大创新平台、高等院校,引进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短缺的战略科学技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一事一议”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来粤工作。加强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育,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持续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领域高峰优势学科。

  近日,《深圳市龙华区打造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实施办法》正式对外发布。从《办法》中获悉,深圳北软件基地由ABCD四个区组成。A区形成平台软件、物联网软件、应用软件、游戏软件等产业生态;B区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大模型和新兴技术平台软件;C区重点打造关键基础软件攻关基地。D区重点布局工业软件,发展研发设计类和生产制造类等自主可控软件。《实施办法》对合乎条件的软件企业,按照企业年营收增量的特殊的比例,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国家、省、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华汇聚软件产业企业、人才、技术、金融、服务全要素,持续壮大存量企业,挖掘引进增量企业,将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市软件产业主力承载区和软件人才宜居宜业宜创集聚区,助力深圳打造国际软件名城。

  到2026年,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启动区、拓展区建设基本完成,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平台软件等软件产业生态初步集聚,基地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全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基地成为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和软件人才集聚新高地。力争2024年创建深圳市特色软件名园,鸿蒙生态产业园建设成效初现,2025年成为深圳市综合软件名园,鸿蒙生态产业园基本建成,2026年认定为中国软件名园,建成鸿蒙生态产业园核心区,为深圳构建全国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新典范和全球数字先锋新样板提供关键支撑。具体目标如下: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力争到2026年,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规模达60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推动龙华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进入全市前三。规模以上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超150家,新增全市软件百强企业5家以上,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公司数达2家以上。力争培育不少于10家“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培育若干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和软件名牌产品。

  ——科学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26年,基地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软件实现突破,新兴技术软件和平台软件效益良好,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各类软件相关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不少于10个,开源社区、开源代码安全检验测试平台、软件测评中心、商用密码产品检测中心、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新技术验证中心、鸿蒙欧拉创新中心或信创攻关基地在内的软件类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5个,基地总实力明显地增强,软件企业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逐步提升,形成开源生态体系。

  ——人才引培获得新成绩。力争到2026年,软件行业人才形成集聚效应,软件架构师、测评工程师、开源软件工程师等软件高品质人才占比不断的提高,软件人才队伍结构更合理。建设鸿蒙+欧拉等若干特色软件产业学院,全方位推动龙华区企业与高校专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设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培养软件开发测试实用性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力争到2026年,基地城市级高品质无线局域网实现“一次认证、无感漫游、智能切换”。5G网络实现高质量覆盖,物联网感知终端数达到200万,光传送网(OTN)覆盖率达到100%,下载速率达到500Mbps、上行速率达到100Mbps。“3T”(即免费享有1T云存储空间、1T网络流量、1T学习资料)试点成效突出。构建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力争智能算力达到1000PFLOPS以上,形成以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为主体、智能超算为特色的算力一张网,实现算力的云边端统筹供给。

  ——建成鸿蒙生态产业园核心区。力争到2026年,引进和培育鸿蒙商用发行版企业、原生应用企业、设备制造企业、软件外包企业达到100家。推动鸿蒙生态(龙华)创新中心为鸿蒙产业升级赋能,打造鸿蒙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鸿蒙人才不少于1000人,建成“产业集中连片布局、基础设施超前部署、应用场景全域示范,政策红利集中释放”鸿蒙生态产业园核心区。

  以北站汇德、汇隆、数创中心ABC、北站壹号、红山6979等为启动区,由A、B、C三区组成,重点推进产业聚集,培育服务生态,完善周边配套,引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重点软件企业,为基地建设打好基础。以华南物流园、华南数字谷、梅林关片区等为拓展区(D区),依托工业软件企业,打造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工业、新兴软件,构建自主可控软件生态体系。基地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4个区域,产业分布如下:

  A区由汇德、汇隆、北站超核组成,现有产业空间13.9万平方米,北站超核建成后,产业空间达30.9万平方米,打造成为平台软件产业承载区。依托总部企业、链主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平台软件、物联网软件、应用软件、游戏软件等产业生态。

  B区由数创中心ABC和北站壹号组成,拥有产业空间37.4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大模型和新兴技术平台软件。支持软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挖掘一批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场景。

  C区位于红山6979,拥有产业空间3万平方米,重点打造关键基础软件攻关基地。依托重大科研平台,结合国产数据库、数据质量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加速大数据高效计算、数据生产即分析、海量数据存储成本及数据孤岛融通等数据库瓶颈突破,加快推进国产软件适配工作。

  D区位于华南物流园、华南数字谷、梅林关等片区,现有产业空间12万平方米,华南物流园二次开发完成后,可释放超90万平方米空间,梅林关片区未来可释放超100万平方米空间,星河开市客环球商业中心等楼宇也将提供充足的优质产业空间。重点布局工业软件,发展研发设计类和生产制造类等自主可控软件,打造软件上市公司总部基地。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工业软件企业一同研发以应用为中心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支持工业软件企业组织基础工业软件研发和推广,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算法。支持建设鸿蒙软件产业园,推动鸿蒙原生应用软件生态发展。聚焦汽车软件、生成式AI、分布式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热点前沿,打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引进培育一批科创服务类软件业上市公司。

  对标中关村软件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天府软件园等一流软件产业园区,学习借鉴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和爱尔兰国际领先软件产业集群建设经验,通过创新驱动、人才牵引、场景支撑、园区建设等举措,建设国内领先的软件名园,打造成为鸿蒙生态产业园核心区。

  深度对接现有软件企业,梯度培育壮大存量企业,精准摸排区外优质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深港产业融合,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软件企业、上市企业,支持企业在我区打造软件总部基地,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1.重点培育大规模的公司。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和各类研究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省、市级各类软件相关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企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坚持“专精特新”发展,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小巨人”。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整合有效利用,迅速提升企业规模,争取更多企业进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全国软件百强企业”等名单。鼓励企业利用软件技术、云服务、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对工业、服务业企业通过上云成效评定的,按照上云项目费用的30%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助比例上限统一按50%,每年资助上限提高至200万元。

  2.精心培育中型企业。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扶持一批有潜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未来的发展逐渐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软件细致划分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鼓励企业进入上市培育库、储备库,精准开展上市辅导服务。支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对接融入产业链生态,提升公司发展能级。引导同领域企业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投资等方式“抱团”发展。推动基地内存量入驻企业组织产品、生产设备鸿蒙化改造。鼓励骨干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独立法人公司,对合乎条件的软件企业,按照企业年营收增量的特殊的比例,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此项奖励不可与其他营收增量类奖励重复享受。对上年度进入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的企业,按每个优秀产品最高100万元予以奖励。

  3.创投孵化小微企业。鼓励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鼓励有着非常丰富管理运营经验、行业影响力大的优质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单位,对孵化载体来管理服务和品牌输出。通过建设工业软件、鸿蒙产业等创新中心为公司可以提供拎包入住的办公场所,对入驻且合乎条件的优质初创软件团队和企业给予3-6个月免租期。

  4.做大做强产业增量。依托产业大数据,结合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百强等优质软件企业榜单与基地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企业和鸿蒙发行版企业,入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发展前途良好的新兴技术软件企业,繁荣软件产业链生态。充分的发挥龙华区支持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支撑力度,开展算力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通过举办全球招商大会、1024程序员节、工业软件大会等活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跟进做好落地服务。合乎条件的软件企业入驻区属创新型产业用房的首年按照最低3折享受租金优惠;鼓励市场化运营主体按照优惠价格提供产业空间,入驻非创新型产业用房的软件企业按照《龙华区支持软件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给予每平方米最高40元租金补贴。对合乎条件的软件企业,在龙华区购买或租赁自用产业或办公用房,首次装修场地的,按最高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给予不超过装修实际发生费用最高600万元的一次性装修扶持。对合乎条件的软件企业在龙华区购置自用办公用房的,按照每平方米1500元的标准,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龙华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重点招商清单企业在我区落户,可报请区相关会议专题研究。

  围绕软件产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专业人才等,加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加快特色化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软件人才梯队。

  1.全面加强人才招引力度。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持续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软件架构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进一步强化领军人才集聚优势。根据现行有关政策,对引进符合数字化的经济专项人才条件的软件领军人才,可给予最高240万元奖励补贴。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引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支撑工具软件等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积极引导香港和国外高校项目团队在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转化科技成果。通过举办1024程序员节等活动打响数字龙华知名度,支持开展线上招聘会,积极组织本地软件企业面向世界300强院校开展招聘,以政策吸引全球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来龙华发展。

  2.持续优化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人才教育培训“多元模式”,支持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新型软件工程师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引导中职、技工院校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设产业学院、订单班、冠名班。支持校企联合打造实训基地,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前沿科技知识的理论进修和实操训练。支持企业、高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建设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鸿蒙产业实训基地,联合区域院校、企业,建立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将合乎条件的鸿蒙开发技能人才纳入《深圳市龙华区技能人才扶持办法》支持范围,给予不少于5万元奖励。对在龙华区软件企业持续工作1年(含)以上的软件人才,上年度获得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软件专业技能证书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万元一次性奖励。

  3.聚力打造宜居宜业2048人才社区。依托社会化主体推进白石龙社区、红山社区、清湖社区、清华社区等社区城中村公寓式改造,通过市场化统筹的方式为程序员打造安心、暖心、舒心的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入住”,鼓励市场主体为入驻软件人才提供优惠价格,打造低成本、高品质人才空间。设置人才书房、程序员驿站和研修室,打造网红艺术中心、数字书店等广受年轻人欢迎的休闲业态,为程序员的交流互动和生活娱乐提供更多可能性。重点保障软件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民生诉求。重点解决已纳入保障类别的软件企业人才的住房问题,结合龙华区房源及企业需求,对合乎条件的软件企业人才提供保障性住房,对区政府重点引进的关键项目,可由区政府相关会议研究审定资助事宜。

  坚持构建开放、多元、繁荣的产业生态体系,做好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培育。强化多层次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放应用场景,提供软件企业多领域、全生命周期服务,营造优越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1.深化拓展应用场景。开辟1万平方米以上公共空间,支持企业开放核心应用场景建设公共展厅,打造“AI/鸿蒙+应用场景”展示空间。积极推动政府、区属国企应用“鸿蒙+欧拉”等生态,围绕城市物联感知、应急消防、教育、交通、水利等领域每年评选1-2个鸿蒙原生应用场景优秀示范。鼓励各街道在城市治理等领域先行先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社区工作管理平台+AI/鸿蒙创新应用示范。推动千行百业运用AI技术与鸿蒙创新应用,加强与企业的供需对接,支持园区和企业组织基础设施、生产设备、产品鸿蒙化改造,对获得优秀应用场景标杆评定的企业,给予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额50%,最高100万元奖励。

  2.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支持软件行业相关协会、联盟等入驻或设立服务点,推动在产业基地内设立区级软件行业协会、联盟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对软件行业发展和管理的服务支撑水平。支持建设标准制定、检验测试、资质认证、数据交流、共性研发技术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基地公司可以提供便捷软件企业评估、软件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等服务。推动创新创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初创公司可以提供会计、法律等公共服务。

  3.提升金融有效支持。由区属国有资本牵头设立规划总规模10亿元的软件产业政府引导基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为软件公司可以提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债务投资、投后增值等多层次服务。支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信贷风险补偿、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政府购买服务协议或研究合同等新型抵业务,满足创新创业软件企业融资需求。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为软件公司可以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软件企业的投资力度。

  4.构建创新产业链生态体系。依托深圳北站、华南物流园等片区产业空间,聚焦工业软件、国产化工具链、车载软件、自主可控基础软件和行业大模型,引入生态链上下游企业。支持建设软件开源社区,打造鸿蒙原生应用特色生态园。制定适用、灵活的招商策略,针对南向北向、头部腰部长尾的鸿蒙产业链企业采用分级分类的招商方案。支持设立鸿蒙生态(龙华)创新中心,开展鸿蒙生态方案推广咨询、APP检测、技术适配验证及人才培育等服务,促进形成协同研发和快速迭代创新生态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对获得市首版次软件支持的鸿蒙原生应用按照《龙华区促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水平发展若干措施》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通过鸿蒙原生应用认证,在应用商城达到一定下载量的鸿蒙原生应用,给予开发企业最高200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建设、加入开源社区、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等基础设施,加强开源技术、产品创新。对参与鸿蒙、欧拉等重大开源项目并获得市级扶持的,按照不超过市级扶持金额的30%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200万元。

  重点提升产业基地专业化服务能力,完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强化运营管理模式,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聚高地。

  1.全方位提升运营管理软实力。引进市属国企或园区品牌运营机构与区属国企成立专业化的运营团队,通过平台建设、品牌运营、产业活动、资质提升等措施,全面强化国企自有物业运营服务能力,实现从物业管理到产业运营管理的全方位提升。探索搭建数字化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公司可以提供研发加计扣除、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荣誉资质申报、软件检测、共性研发技术等各类专业服务。建立企业精准服务机制,探索梳理软件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优质企业、人才团队、项目成果、金融资本等要素信息,形成跨部门、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打造高品质、专业化园区服务,构建满足产业生产、研发、管理等产业功能和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功能的复合型生态空间。统一设计形象LOGO,提升园区辨识度与影响力,打响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金招牌。支持鸿蒙生态(龙华)创新中心落地,2024-2026年提供不超过6000万元建设、维护及运营经费和不少于2400平方米空间用于展厅建设、技术服务、生态活动、产业孵化和人才培训。

  2.高标准打造硬件基础设施。深入对接软件企业需求,适当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结合深圳市极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优化提升高楼、地下停车场等室内场景以及交通枢纽、大型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5G网络质量,打造区域5G精品质量网络,5G基站新增建设超200个。在基地率先部署升级5G-A基站,建设5G-A网络规模连片示范区;新升级接入公共无线局域网AP,鼓励区域wi-fi7等新技术应用升级,实现“一次认证、无感漫游”。

  3.推动楼宇智慧化升级改造。鼓励楼宇运营管理单位积极运用数字孪生、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方法,推动现有楼宇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化、运营管理高效化、功能服务便利化,为建筑楼宇打造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集成融合智慧场景应用,打造鸿蒙应用示范园区。对纳入市级工业园区网络升级改造项目和评定为区级优秀智慧园区、示范智慧园区的,按照《龙华区工业园区提质增效三年实施方案》给予资助。

  4. 重点谋划建设智能计算中心。统筹区内用能指标,探索异构多元算力的双栈建设模式,建设人工智能算力运营和调度中心,链接区内已有算力资源和边缘计算数据中心,打造“统筹调度”算力供给体系,逐步实现区内外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和监控,为软件等公司可以提供低延时、低成本算力资源。为AI赋能千行百业提供支持,通过发放算力券为公司可以提供补贴,补贴额度不超过企业采购金额的30%,上限不超过300万。对合乎条件的企业,开发的算法纳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的,给予每个算法不超过100万,每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奖励。

  设立专项推进工作组,构建“统一管理、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基地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重点工作。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工信部、省、市在软件产业政策试点、软件名城名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组建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库,定期就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全面落实国家对软件产品增值税、软件企业所得税、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创业就业平台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有关政策,联合相关机构加强面向企业的政策宣贯和咨询辅导,充分保障软件企业享受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根据软件产业实际发展需求,制定深圳北软件基地专项支持政策,增加算力相关补贴,重点为软件人才提供医疗、教育、安居等支持,加大对软件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骨干企业培育、产品品牌创建、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发展考核评估机制,以基地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指引,按部门分解目标任务,实行长效化、动态化、连续性考核管理,明确各项重点任务关键时间节点,定期开展督查督办。对基地发展进行动态评估,及时有效地发现、研究和解决基地建设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提升基地综合发展水平。

  企业如有深圳、东莞、惠州产业拿地需求,或者如需了解产业更新运营全流程服务以及更多的投资机会,欢迎垂询。(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职务和姓名,中介勿扰!)

  合一城市更新集团,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城市更新开发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房地产租赁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合一城市更新集团创始于2013年,致力于成为专业领先的策略型城市更新全流程服务商。集团业务聚焦于将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以及资产管理进行高度融合发展。

  集团旗下的深圳市合一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拥有丰富的全过程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实操经验及案例,致力于通过“旧改+运营”、“园区+基金”双引擎驱动模式,整合资源打造产业要素闭环流通的生态圈,为中国房地产下半场从增量开发转型存量改造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正深度服务深圳全市十个区超过50个工改工项目的产业规划策划、产业资源导入、产业申报与全程申报等,为深圳、惠州、中山、成都等城市的地方政府及其平台企业来提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规划、产业用地政策以及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政策等专业咨询服务。

  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均根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法律和法规与地方城市更新政策规定,按照行业专业标准原创而成,所用数据基于合一城市更新集团的市场监测以及对公开信息进行的综合整理与分析,力求公正客观的反映城市更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因数据统计时间与统计口径的差异,合一城市更新集团不保证公众号所载内容的完全准确性与完整性,如后续发布内容与前期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合一城市更新集团可随时更改且不予特别通知。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或个人的建议,仅供大家决策参考,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请自行判断是不是满足特定事实与前提。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合一城市更新集团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翻版、复制、转发或引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没有经过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合一城市更新集团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305142280

微信咨询
米乐体育app官网
返回顶部
X米乐体育app官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305142280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